经过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辉煌,医药中间体行业现已基本进入成熟期。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彼此都在拼最后的一点力量,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生存者。同时,受到各种传说以及与其它因素的诱惑,又不断有新的投资者满怀“淘金”梦想进入该行业。然而,随着国家要求制药企业进行GMP认证以及各种海外认证的兴起,医药工业的投资规模呈几何级数般上升,如何使有限的资金与精力,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已成为了每个医药中间体投资者所追求的目标。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其理念,即每个生产企业没有必要做到大而全,应该将资金与精力集中于自己所擅长的行业和领域,其它配套的物资与条件可以由社会协作完成。通过形成一条产品链,使合作双方实现共赢。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制药行业将一些初级产品的加工,如溶剂回收等工作转交给协作企业完成。以后又逐渐将一些有一定污染和危险性的产品,转交给化工厂生产,如生产青霉素使用的苯乙酸、氯乙酸。在石家庄附近,自上世纪70、80年代,就出现了大量为华北制药配套生产苯乙酸和氯乙酸的小型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

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加深,制药企业逐渐将一些附加值较高的,技术难度较大的产品,也转给化工厂生产,如生产头孢类抗生素使用的氨噻肟酸、AE-活性酯、三嗪环、四氮唑乙酸、对羟基苯甘氨酸(邓钾盐)、HO-EPCP等产品。这使得该分支行业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成就了一批产值上千万至亿元的医药中间体企业。如浙江永宁制药厂,抚顺美强制药厂、浙江横店得邦集团、山东睿鹰集团、山东金城化工厂等众多企业。

目前,该行业已经发展到与制药企业更紧密的合作阶段,由生产医药中间体的厂家,直接合成出原料药(有菌粉),并将产品以化工产品的形式出售给制药企业,进行精制后再作为药品出售。医药中间体行业可以将产品链进一步延长,增加了产品的利润和提高了销售的稳定性,而制药企业减少了投资,将有限的资金与精力,放在自己所擅长的无菌分装。由于医药中间体行业没有医药产品的生产许可证,不可能与制药企业争夺市场,因此双方的合作有一定的互补性。